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被称为语言“瑰宝”的,除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恐怕就只有我国的楚辞能当此誉了。
楚辞是诗歌领域的“南霸天”。楚辞编者是西汉刘向,作者则主要是屈原。
诸子百家的书,长于思想。于语言方面并不刻意营求,最有才的是庄子,他的语言风格汪洋恣肆,善于譬喻,形象生动,幽默深刻。而在语言修养方面,既称得上瑰丽华美,又能与思想内容无丝毫违和感地融为一体的语言奇迹,则非楚辞莫属。而楚辞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语言成就,主要是因为一位超重量级诗人屈原的存在。
屈原前340?前278年是楚辞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南宋朱熹在些基础上编为楚辞集注,增入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删去七谏、九怀、九叹等作品,朱熹认为这些作品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他并把屈原的作品划为“离骚类”,把其它作品划为“续离骚类”,按原篇章次序编为8卷。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小时候读屈子的橘颂,为其深挚的“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屈原的爱国绝非标榜做作,而是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又读其国殇,读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则不仅仿佛看到张艺谋的大片英雄里秦军攻赵的大场面和悲怆氛围,也再次被其“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所深深感动。屈原的爱国,是一尘不染,坚贞不渝的,每一个人读后,都感到这是纯度最高且营养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更遑论其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长歌当哭,千古不朽,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里,具有无可代替的地位。
相较于诗经作为中国北方最早的文学总集,楚辞作为南方文学总集的代表收录楚国诗歌。在其各篇著作中,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最受注目。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如诗经,楚辞作者考察并不容易,如招魂一篇,在艺文类聚卷七九载梁沈炯归魂赋认为是“屈原著”,而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却同意王逸的说法,归为宋玉的作品。
书名由来。“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按:即悦之。”又汉书王褒传中有:“宣帝时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