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炎再看向雷达舰,不同于普通单位,雷达舰在游戏里不能直接购买。
在游戏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跟踪和攻击远程目标,帝国浮岛要塞的三联波能炮需要该地区雷达舰的支持。
盟军情报部门发现,如果这些雷达舰被摧毁,那么浮岛要塞的主要武器三联波能炮也相当于被摧毁。因此,在对北海一座浮岛要塞的袭击中,由突击队员娜塔莎和谭雅领导的一支蓝国联盟和红国联盟特遣部队摧毁了这些船只(它们驻扎在靠近主要塞的两个橙国小岛前哨附近),从而允许基地车和主要攻击部队进入该地区。
这些三联波能炮射程超乎寻常,对击中的任何东西都具有毁灭性。通过允许其他单位提供目标数据,他们的射程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对北海要塞的攻击中,蓝国联盟和红国联盟摧毁了提供远程目标数据的雷达舰。浮岛要塞的三联波能炮未能及时切换回其通常的瞄准方式,并且在浮岛要塞被攻击和摧毁时保持沉默。
与自行波能炮和波能炮塔不同,三联波能炮不能使用提前射击。他们也不能瞄准飞机,尽管他们几乎总是得到防空部队的支援。据推测,他们的电力系统直接安装在浮岛要塞中,以防止敌军破坏者切断电力供应。
尽管它的射程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仍然容易受到攻城单位的攻击,这些单位可以在安全距离内摧毁它们。一支足够强大的小而灵活的部队也是一种威胁,因为他们可以快速接近大炮,直到达到其最小射程。
阳炎再看向海军陆战队的两栖战车,海啸战车。
海啸战车尽管重量轻、体积小,但海啸战车在技术远比红国联盟和蓝国联盟主战坦克先进,而且也是两栖战车。坦克装备有源赖朝加农炮,可以发射高能穿甲弹。海啸战车还有神镜装甲,一旦触发,就会激活一支隐形的纳米机器大军,这些机器会牺牲自己来击退下一次海啸受到的袭击,以补偿其轻型装甲。神镜装甲是一种主动纳米防御,海啸战车可以使用其通常用来发射炮弹的纳米机器人,在海啸战车周围形成纳米导流板。这将暂时增加海啸战车对敌人攻击的防御。海啸战车也将在纳米偏转器启动时自行修复。
海啸战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橙国单位:非常通用、快速、灵活,但装甲较轻。加农炮的高射速弥补了它造成的轻微伤害,但其脆弱的装甲使其不适合直接交战。海啸战车是一种快速的两栖突击车,只能大量使用。海啸战车只能在机械工厂和橙国码头位于二级时建造。这些战车在任何地面或海都能实施打带跑战术。
海啸战车在迎战其他主战坦克时处于劣势,因为它们的装甲很轻。然而,一个典型的规避方法是让他们中的几个人激活他们的特殊装甲,在其他人继续开火的同时吸引来袭的火力。加农炮的快速射速弥补了相对较低的伤害。然而,即使启动了纳米偏转器,海啸战车仍可能被通常的三级单位压碎。海啸战车特别容易受到反坦克步兵和飞机的攻击,就像战争中使用的其他主战坦克一样。然而,对付海啸战车存在的一些缺陷的一个好策略是,让它们成群结队地随时移动,因为它们确实缺乏装甲——它们在速度弥补了这些缺陷。然而,购价高达一千资源,他们也是最昂贵的主战坦克,在游戏中,并列与铁锤坦克。他们的两栖能力,给他们一个无与伦比的多功能,相比守护者和锤子坦克。这也使它们成为扩展纳米核心的良好护卫。
海啸战车底盘类似于泰晶战争中的诺德兄弟会的以西结之轮和蝎子坦克(泰晶战争)以及尤里的复仇中尤里的鞭笞者坦克,只是它被调头了,前面只有一个踏板而不是两个踏板。
在红警三的教程里,一辆海啸战车,连同一辆守护者坦克和一辆锤子坦克,充当红色警戒三教程模式的训练导师。
尽管海啸战车在红色警戒三中激活纳米防护能力时会自我修复,但由于未知原因,该自我修复功能已从起义资料片中移除。
当红国联盟第一次面对旭日橙国的装甲师时,谣言很快就传开了奇怪的、闪闪发光的两栖战车,它们不受敌人火力的攻击。有些人甚至认为,这种无懈可击的能力来自于安装在后踏板组件的旭日装饰横幅,也有一些勇敢但被误导的新兵在被残屠杀之前设法接近横幅的故事。
随着战争的激烈进行,海啸战车显然没有受到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保护,而是受到了创新的新型装甲系统的保护。训练有素的海啸救援人员擅长在攻防对抗中使用这种防护技术。通过将纳米机器从主炮的操作中转移出去,海啸战车能够产生一个撞击防护罩,该防护罩以纳米机器云的形式出现在装置外壳周围。即使将中等强度的能量场应用于纳米继电器,也会形成一个能量网,可以有效地减少弹道对海啸战车车体的影响。当然,不利的一面是,因为同时需要能量和纳米机器资源来操作主炮,使得战车在神镜装甲激活时无法开火。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大的能量场会降低纳米继电器的性能,将保护限制为短脉冲,以避免纳米机器系统完全崩溃。
海啸战车虽然不像人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无懈可击,但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海啸战车不仅仅是一种典型的两栖交通工具,它在水停留的时间只够到达陆地,它在水的能力和在陆地的能力一样,经常护送船只和攻击海军目标。橙国军队将其视为海军车辆的程度,可以通过从橙国海军造船厂出现并直接部署到海军战斗中的海啸战车线得到恰当的证明。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也能冲岸,在遥远的内陆留下毁灭的痕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