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箱体上斑驳的文字判断,这里曾是倭寇的藏身之处,那些箱体上赫然刻着倭寇的标记。
此处可能曾是倭寇存放杂物的仓库,他们在投降前未能搬走。”
一位老战士沉声道,“一旦爆炸,方圆数公里恐怕都要化为焦土。”
苏恒赞同地点点头,胡立找到的锈蚀炮弹显然并未存放于此。
“幸好苏恒你谨慎,这些可能的定时炸弹,何时会突然启动,谁也无法预知。”
旁人感叹道,而苏恒的家就坐落在附近,提及此事,他心中难免一阵寒意。
探查结束后,苏恒和胡立便无需再深入,毕竟洞内的弹药存在潜在危险。
对此,苏恒并无异议,他明白专业的事应由专业人士处理,他的存在只会碍事。
在军人的妥善处理下,他们安全返回停车点。
马尘周已安排警车护送他们到警局,此事非同小可,需要正式记录。
在警局,苏恒受到了特别的待遇,享受着空调和茶水,警方甚至在休息室为他准备了详细的笔录过程。
午餐更是丰盛,仿佛是对他的意外发现表示敬意。
而这一切,从苏恒偶然发现废品中隐藏的炮弹开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热门话题。
不同于以往的娱乐性事件,这次事件揭示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因此,不仅仅是自媒体,连官方媒体也纷纷撰文,缅怀那些为这片土地付出牺牲的先烈。
《人民报》的文章这样写道:“那段血与泪的记忆,虽被岁月冲淡,但却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警示。”
那些尚未引爆的炮弹,仿佛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犹如悬挂在众人上方的警钟,它无声地敲响着告诫:
弱者易受侵犯,这是生存法则。
因此,我们必须强大!
随着一篇纪实文章的浮现,
公众视线逐渐聚焦于此。
社交媒体上,一张张九宫格式的老照片被分享,
其中,一位面庞刻满岁月痕迹的老人身披绿军装,胸前佩戴着熠熠生辉的勋章。
"我曾击退倭寇侵略!"他的声音穿越时光,述说着那一段艰苦卓绝却又激情燃烧的历史。
随后,越来越多的网友晒出家中长辈的勋章,无需冗长的叙述,每一枚勋章都讲述着一段英勇事迹,将那段历史描绘得生动而详尽。
网络空间内,独立的博客作者们纷纷以“抗倭勇士”为主题,剪辑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战役片段,唤醒了大众的记忆。
这股热潮的巅峰,无疑是官方军事网站发布的一篇简短却震撼人心的文章,它回顾了那段艰难抗战的历程,最后一句揭示的现实令人心痛:
"你知道吗?如今,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寥寥不足四百人!"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蔓延,昔日百万雄师,今日仅剩四位百岁的英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