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也有一些忍不住了。
岭南这边的气候和京师长安相比,湿度更大,阴雨连绵,更何况,还有一个回南天。
从三月开始一直到五月份,潮湿的天气,让李泰整个人都不好了。
适应不了一点儿。
正值梅雨季节,连绵不绝的细雨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整個城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湿润气息。
李泰的居所虽然布置得典雅舒适,却也难以抵挡那无处不在的湿气。
夜晚,他躺在床上,只觉被褥潮湿,难以入眠,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对长安干燥夜晚的怀念。
不仅如此,江南的炎热与潮湿还引发了李泰身体上的不适。
他自幼体质就有一些肥胖,如今是更加难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湿热环境,不时感到胸闷气短,食欲不振。
府中的医官们虽竭尽全力调配药方,以祛湿解暑,但效果甚微。
李泰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令他倍感焦虑。
这种气候还影响到了李泰的心情。
本来就对就封一事儿心有芥蒂,如今又遇上这种让人难耐的气候。
心中的怨气是越来越大了。
他本是想要得到李世民的宠爱,也有一点儿想要觊觎东宫太子之位的野心,但在贺州的这段日子里,却常常感到精神不济,神魂颠倒了。
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外面朦胧的雨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埋怨、酸楚、羡慕嫉妒恨。
独孤德莱和崔仁师最后通过劝说,让李泰多喝茶,以缓解身体的湿热之感。
同时,他也加强了身体的锻炼,每日清晨在府中庭院练习武艺,以增强体质,抵抗病邪的侵袭。
李世民乃是一位马上帝王,当年前朝皇帝隋炀帝被困边关,李世民直接带着一支骑兵前去勤王护驾,后来更是带着一众文武争霸天下。
所以说,论武艺,李世民绝对不差!
故此,想要得到李世民的认可,想要重新回到长安,就必须要锻炼身体,要治理好岭南之地,要让陛下刮目相看。
只是一味儿地埋怨是没有用的,根本就改不了什么。
还会让李世民更加地失望。
在魏王府的偏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崔仁师沉稳而坚定的面容。
他深知,眼前的这位魏王李泰,因为李世民直接让他就封于这岭南之地的贺州,心中不免生出焦虑与不安。
崔仁师决定趁此机会,向李泰进献一番肺腑之言。
因为他如今也被李世民安排成为了魏王李泰身边的辅臣,有着教导李泰的责任。
也就是说,他已经被李世民给绑在了魏王李泰的这一条船上了。
若是魏王李泰还继续颓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他们治理这岭南之地,布局岭南,还会影响到他们和李泰之间的相处,更会影响到李世民对他们的看法。
“魏王殿下,”崔仁师躬身行礼,语气恳切,“近来朝中风云变幻,殿下心中或有诸多忧虑。然则,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处。臣斗胆,有几句话想与殿下共议。”
李泰抬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示意崔仁师继续说下去。
“殿下文韬武略,本已远超常人,但欲得圣上长久宠信,还需更进一步。”崔仁师缓缓道来,“殿下可知,圣上英明神武,最看重者,非唯才情,更在德才兼备。故臣以为,殿下当广开才路,文武双修。”
李泰闻言,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文者,治世之基;武者,安邦之本。殿下既已饱读诗书,通晓经史,何不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治国理政之道,同时亦不可荒废武艺,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崔仁师继续说道,“若殿下能文武并重,必能在朝中独树一帜,赢得圣上更多青睐。”
李泰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似乎被崔仁师的话触动了心弦。
“崔大人言之有理,本王确应如此。”他缓缓说道,“只是,文武之道,博大精深,本王虽有此心,却不知从何着手。”
崔仁师微微一笑,早已料到李泰会有此问。“殿下勿忧,臣已为殿下思虑周全。在文学上,殿下可广开文学馆,延请天下名士,共研经史子集,以增广见闻,提升才情,同时,以教化岭南之地的西欧、俚人等异族为由,招贤纳才。至于武艺,殿下可每日晨昏习武,强身健体之余,亦可学习兵法韬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崔仁师补充道,“殿下还需注意言行举止,谦虚谨慎,以礼待人。圣上虽宠爱殿下,但亦注重德行。殿下若能以德服人,必能在朝中树立威望,赢得更多支持。”
李泰听后,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崔大人一番话,令本王茅塞顿开。本王定当遵循大人教诲,文武双修,以不负圣上厚望。”
崔仁师见李泰已有决心,心中甚慰,躬身行礼道:“殿下英明,臣愿为殿下鞍前马后,共谋大计。”
夜色渐深,偏厅内的烛火依旧明亮。
李泰与崔仁师的身影在烛光中拉长,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崔仁师简单的几句话语,是无法直接打动一个有一些钻牛角尖的少年李泰,更多的还是李泰自己看明白了。
若是自己再不去改变,到时候,父皇会把他的封地改的越来越远,如此一来,他距离京师也就越来越远,距离那个东宫之位也会越来越远。
李泰在改变。
高士廉也在改变。
高士廉一到任,便立即着手考察各地民情。
他深知,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疾苦与需求,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
他亲自走访乡村,与百姓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
在视察过程中,他特别关注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古代奇迹的运作状况直接关系到蜀中的农业生产。
当时,蜀中地区流行着一种怕鬼恶疾的陋习。
父母生病时,子女和亲戚往往因惧怕而避之不及,甚至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递送,这种不孝之风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高士廉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亲自探望生病的老人,用实际行动感化人心。
同时,他派遣官员前往各地进行宣传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
经过不懈努力,“风俗顿改”,蜀中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
为了进一步转变当地风俗,高士廉决定在蜀中大兴教育。
他深知教育是改变人心的根本途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