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前辈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我特别喜欢你的作品,《潮汐图》和《竹峰寺》我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和你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我目前在上高一,不懂日文,但是通过在线翻译,我也看了你的《雪沼》,我特别喜欢里面的文字,像我弹奏德彪西《月光》时的感觉。
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真是太美了。借此机缘,我开始接触日本文学,比如夏目漱石。
可是我有些同学见我在看他的作品就笑话我,说我现在才接触这些世界文学太晚了。
还说国内文学老一辈的主题都差不多,无非是伤痕,土改,苦大仇深的文章。中生代们就是下岗,原生家庭等等,新生代则都没出头,没什么意思。
总而言之他们认为根本没必要看太多国内作品,只看个一两本就够了,真正值得看的还是世界文学。
我心里很疑惑,一方面我当然知道他是诡辩,那难道我们中国文学就不是世界文学吗?
但是另一方面确实国外还有很多我没接触过的优秀作品,他这么说好像是对的......”
......
看着这样诚恳的文字,林野心中泛起波澜,他犹豫了一会,忍不住直接从打印机上抽出一页纸来,就此写下回信。
“同学你好!
很高兴你能喜欢我的作品......在来信中你提到“世界文学”一词,我想先跟你理清,在当代语境里,到底什么是“世界文学”。
实际上,和广大读者朋友们一样,我们作者所能接触到的往往只是世界文学的某一个部分而已。
因此,我觉得所谓的世界文学,不是看大家读了多少作品,而是应该看大家如何选择作品、如何阅读作品。
在《什么是世界文学》这本书里,比较文学专家大卫·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并非一系列成套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阅读模式”。
所谓“阅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指书籍的“阅读方法”,取决于读者怎样阅读作品。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养主义思维影响下,由专家给定一些所谓的文学名著书单,然后让读者对着这些名著埋头苦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读者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拣选属于自己的“经典文本”。甚至在当今这个时代,意图拣选“经典文本”这一做法本身,也都已经很难实现了吧。
因为没有人能替代读者去阅读书籍,每一位读者都是在自己当下的社会现实中来阅读文学作品的,所以读者本身也嬗变成了文学世界真正的主人公。
如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作家真的就是中国作家吗?
或者我这么问吧,你刚刚提到夏目漱石,那么我不禁想问“夏目漱石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作家”,
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到十分诧异:“夏目漱石当然是日本作家!你提的这是什么愚蠢的问题啊!”
就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俄国”,“莎士比亚属于英国”不是一目了然吗?
像这些知名作家,所谓的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看起来也不会有什么混淆和争议。
多数场合下,哪些作家属于哪个国家,只能算是文学领域不言自明的常识性问题。
但是接下来,我就想要引导你进一步思考一下“凭什么说夏目漱石是日本作家”这个问题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