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章是分析造成民之难治的主要原因。指出统治者要尽量体恤人民,减轻人民负担,减少人民的徭役,自己也不要生活得太奢侈。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这句直接指出了人民生活艰难,就是因为统治者税收太重,给他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在老子所处时代,国家就是统治者的封地,也称为采食邑。统治者治理国家,保证社会稳定,而向所有居民征税来解决给养,这在老子看来还是自古如此的事情。
但在西周,由于各国间并没多大矛盾冲突,不存在军备竞争,各诸侯国所拥有的常规军并不多。
所以整体上看,统治者维持统治所需人员并不多,这方面开支不太大;就算统治者钟鸣鼎食,天天小祭、月月中祭、年年大祭,生活得再油腻,分摊到百姓头上的赋税并不太重。
所以整个西周基本上还算过得安定,社会生产力也得到较大发展,社会结构也逐渐完成了由农奴制向自耕农居多的真正封建社会的转化。
但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狄人杀死,诸侯起兵勤王,建立东周。
这下子重新封赏,军事实力强大的诸侯自然获得的利益就丰厚。
所以东周列国就走上了一条靠军事实力来争霸的道路了。各诸侯间除了沿袭以前“贵难得之货”互相斗宝的奢侈作风外,还增加了军事力量。这就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在老子看来,各诸侯也尽是亲戚关系,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所以强军有何必要?
因此,接着这两章,老子就是在针对这些问题发话。
下一章就直接明说“兵强则灭”嘛!这章则是从民生角度说的。
从其他历史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老子注重民生的确极具先见之明。
如《冯谖客孟尝君》所记冯谖为孟尝君收租市义的事,把老百姓的欠条与账本烧了,不要百姓还账了,这就减轻封地内人民多大头负担。
孟尝君故作大度不好说啥,心里还是并不怎么认同这回事。
但当他失势回到封地,却受到人民的欢迎。
这,其实就是老子所倡导的道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则是说苛政扰民了。
老百姓谁不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统治者为了强军,政令苛繁。打造战车兵甲、修筑城垒等等大量事务,材料要靠百姓采集,事要靠百姓做。
还有随着军队数量增多,青壮年还会被迫服兵役。
这些都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发展生产的能力。老百姓自然会抵触的,会想方设法逃避。
最重要的是“饥寒生盗心”,为了生活,不少人会被迫做出一些违心的不法行为,社会秩序也不好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是说统治者奢糜享受,过度剥削,让民不聊生了。
此句翻译一下就是:老百姓看淡生死,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生活享受上要求得太高了,把他们剥削得无以为生。所以他们就可能铤而走险,不惜冒死求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最后这句是老子奉劝统治者的话了。
就是说:只有那些并不为自己人生享受而作为的人,才比那些只晓得把生活看得很重要的人贤良。
这儿除了反对统治者奢侈的生活外,也有点儿影射讽刺统治者所谓的注重养生的风气。
他们那些并不是清心寡欲的假养生,还不是追求多活些日子来更好地享受那种奢侈的生活。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此章用“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很直接地反对统治者加强军备的作法。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强军争霸,军事方面的竞争越演越烈,给人民造成了很重的负担。对此,老子是直接持反对意见的。
但老子并没有正面说这回事,而是从道家“柔弱胜刚强”的理论来说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