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军的一贯战法,当由神机营的士兵用火铳火炮对敌人进行齐射,将敌人的冲锋阵型打乱,而后撤至队伍两翼,给骑兵让出位置,骑兵补上空位后会立刻对阵型大乱的敌军发动冲锋。
骑兵突击之后,步兵队伍紧随其后,给予敌人最后一轮的致命打击!
也就是说,明军作战,是讲究多兵种配合的,而这种由朱棣所开创的多兵种配合的战法,也因为其无往不利的战斗效果,而一直被大明的文臣武将津津乐道,奉若圭臬。
然而在朱兴明看来,大明事到如今还拿着二百多年前的战法当宝,则不免有些太不思进取了。
别说是朱兴明了,恐怕以朱棣的脾气,若是让他知道他的后世子孙至今都在沿用他的战法,却并没有改良和开创出更加先进的战法,那棺材板也很难压得住啊!
不过这其实也不能怪大明的皇帝和臣子们不争气,战争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受制于科技水平的。
这二百年来,大明的火器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跟开了挂的西伯利亚肯定是没法儿比的,远远还达不到独当一面的程度,因此也就无法改变需要其他兵种配合作战的现状。
要知道,此时明军普遍使用的火器还是火绳枪,虽然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和改良,其射程和威力肯定比起明初时期的火铳要有所提升,但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火绳枪顾名思义就是靠燃烧的火绳点燃火药来完成发射,由此可见,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就是枪上的火绳不能灭,而一旦在天气潮湿的阴雨天气,别说保持火绳燃烧不灭了,就连点燃火绳都会变得十分困难。
而且点燃的火绳本身就会给士兵和部队带来大麻烦,在黑夜和大雾等视野不佳的情况下,点燃的火绳会直接将士兵和军队的位置暴露给敌人,其效果酷似喜欢在夜战中叼个烟头的非洲士兵。
其次就是要保证当扣动扳机时,燃烧的火绳能够正好对准火药池,而火绳会随着燃烧不断变短,这就意味着需要士兵不停地调火绳的长度。
尽管为了降低火绳燃烧速度,会提前用木灰、石灰将火绳浸泡晾干,经过处理后的火绳可以缓慢阴燃,燃烧速度会变慢一些,但也只能稍微降低一些士兵调整火绳长度的频率而已。
最后就是火绳枪的操作步骤实在过于繁杂,就连戚继光在《戚继光兵法》中对于使用火绳枪的记录,都分为了十个步骤,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尚且如此,其他明军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关于明军所使用的火绳枪的缺陷,在十年前明军和建奴的萨尔浒之战中,可以说是暴露的最为明显的一次。
萨尔浒之战开战之时,正好雨后初晴,湿度很大,明军的火绳火药都需要进行烤干,否则便无法射击。
而且就在刚刚开战不久,还不等明军处理好他们的火药和火绳,便突然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内,难分敌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