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行为综合训练场前,一个教员在队列前面侃侃而谈。他身体匀称,少校军衔,黝黑的脸庞透露出一种刚劲之美,由于接受日照充足,教授室外课的教员普遍具有这种特点。
今天,这位新教员给88队开启了一门新课——心理行为训练。提及这门课程的由来,不得不回顾一段历史。
二战时期,德国潜艇利用狼群战术多次击毁盟军战舰和补给舰,成为盟军舰艇的最大威胁。每当增援部队赶到现场救援时,经常能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那就是体格健壮的年轻人能够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而那些四五十岁体力有限的中年人却占据了生还者的多数。
战后很多人对这种奇怪现象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年轻的士兵很可能是死于恐惧和绝望。在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人们能否顺利逃脱厄运,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体质的强弱,心理抗压能力也至关重要,甚至居于首要位置。从这点讲,经验丰富的老兵更有优势。
许多国家就根据这一结论,专门研究开发了增强心理素质的心理行为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克服恐惧、恐高、恐慌、不自信和不信任等心理障碍。
教员顺手一直,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身后的心理行为综合训练场。环绕操场一周,能看到有不下十种的心理行为训练设施,这些设施主要由杆、绳、板等组成,外形类似真人秀娱乐节目中的大型道具,或者公园摆放的建身器材的放大版。
事实上,学员们每天路过这里,对眼前的训练设施并不算陌生,真正陌生的是如何使用和操作这些庞然大物。
当他们听完教员的介绍后,真是又好奇又期待,课堂气氛自然是室内课所不能比的。
教员把队伍带到最外侧的一个训练设施前面,指着一面铁板做的高墙对众人说:“这是四米高墙,前墙面没有任何可抓握的东西,包括墙的左右两侧,只有墙的顶端有个平台。我们假定一个战斗班在执行任务时,被这堵高墙挡住了去路。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就要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翻越高墙,要求在不借助辅助工具的情况下,一个班所有人都要翻过墙去。”
话音一落,一片窸窸窣窣的交头接耳声在人群中间传开。教员因势利导,“现在就可以以班为单位,5分钟时间商量方案,而后,我们组织一场班与班之间的‘越墙’比赛,用时越短的班成绩越好,排名越靠前。”
各班迅速聚成一个个的圈开始讨论,五班中巴图首先发话:“兄弟们,咱们都好好想想啊!一定不能落在其他班的后面!”
“班长同志,你就瞧好吧!我们几个你还不放心?”武壮先拍着胸脯,自吹自擂道。
“还别说!我就担心你一个人,看市医院把你养的膘肥肉满的!”吴峥的调侃引得其他人发出一阵窃笑。
“快商量对策吧!讨论的时间可不多啊!”巴图把大家注意力都拉了回来。
“墙是四米高,一个人伸开手臂过头顶也就两米多高,所以我们必须先举起一个人翻过铁墙,然后举下一个人时上面的人还可以帮着往上拉。我觉得问题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人身上,因为一个人从墙上面往下伸手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勾到下面人的。最后一人怎样翻过高墙是最大的障碍!”孙波的分析打开了同伴的思路。
“前面翻墙比较容易,我们可以选身体偏重,弹跳力比较差的人,最后一个人必须弹跳力好,而且身高越高越容易勾到上面人的手!”吴峥接着进一步分析,同时眼睛在五班逐个审视。
“4米高呢!最后一个人跳起来加上身高,我觉得也够不着上面人的手。”孙波表示怀疑。
“喔!这也许就是教员不让用辅助工具的原因吧!不然的话,随便找根绳或脚下垫个东西就搞定了。”武壮也不在开玩笑了。
“不让用工具,我们就只有人了,难道让我们都变成‘鸟人’飞上去啊!”一时想不出好的办法,开始有人七嘴八舌,说些不靠谱的话了。
吴峥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兴奋的说:“说得对!我们现在只有人了,要不把一个人从上面拖着充当绳子往下放,让最后的那个人拉住他,我们再一起将两个人同时拖上来,反正到时上面的人足够多,肯定拉得动。”
“我看行!上面的人往下申半个身子,再加上臂长应该能捞到最底下的人。暂时没有其他办法,也就只能这么着了!”巴图觉得眼前也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那最后一个人安排给谁合适?我们其中谁弹跳力好、个高,还不能太重?”吴峥问道。
几个人眼睛在他人身上扫视一圈后,一致同意由孙波最后一个上,因为这小子身体轻,个儿高,几个方面都沾边。
比赛开始了,教员手里拿秒表为每个班计时。比赛顺序依照班次进行,五班排在了第五位。
前面几个班的想法都跟五班的差不多,唯一不同就在于拉最后一个人上去的方法,有的班从上面拖住一个人的胳膊,让最后一个人抓住那人的脚往上拽;有的班让一个人倒挂把手臂申下来,如猴子捞月般往上拽最后一人;还有一个班使用随身腰带拉人,被教员宣判成绩无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趣的是,比赛过程中,有几个人差点把裤子扯下来,引发出阵阵哄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