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垒,吴国贵手持千里镜观察顺军的阵容。

他发现这支军队以骑兵为主力,每个人都身披重甲,闪耀着明亮的光芒。

面对这样一支强大的敌军,吴国贵陷入了沉思:是否要走出半环形工事与顺军进行一场野战。

对吴国贵来说,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吴三桂追击唐通时带走了三千名精锐的夷丁铁骑,另外还有3000精锐战兵也紧随其后去了山海关。

虽然吴国贵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他清楚地知道,眼前的敌人绝非等闲之辈。

经过深思熟虑,吴国贵最终决定采取保守策略。毕竟,先确保家属安全度过沙河才是当务之急。

很快,渡河行动开始了。

吴国贵先派遣了一支部队渡河,作为接应力量。他们在河对岸建立了临时营地,并准备好了迎接后续的队伍。

随后,家属们携带着行李和孩子们,在士兵的护送下小心翼翼地踏上浮桥。

浮桥在人群的重压下微微晃动,脚下的河水在桥下流淌,发出潺潺的声音。

大人们脸上交织着对安全彼岸的渴望和担忧,而孩子们则紧紧依偎在母亲怀中,眼中透露出无助和恐惧。

整个渡河的过程显得缓慢而紧张,对面的李双喜通过千里镜观察到了吴军的渡河情况。

他静静地看着吴军家属们陆续登上浮桥,心中盘算着最佳的进攻时机。

他决定等待吴军半渡时再发起攻击,这样可以让对方陷入两难境地,无法兼顾前后方。

一个时辰过去了,已经有部分吴军家属分批次成功到达对岸。然而,吴军共有十数万之众,目前渡过沙河的人数还不到十分之一。士兵们不仅需要帮助家属挑担,还要帮忙拎着孩子,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显得十分辛苦。

浮桥上孩童的哭声与母亲的轻声安抚交织在一起,喧闹、担忧、小心翼翼,而且对面还有虎视眈眈的顺军,整个吴军自吴国贵以下,都被紧张和压抑笼罩。

而对面的李双喜正以一种猎人的冷静审视着这一切,他缓缓举起右手,做了一个进攻的手势。

顺军的阵列中,立刻有传令兵飞驰而出,将命令传达至各个作战单位,顺军的重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风暴。

吴国贵见状,心中一凛,多年的战场经验让他并未表现出丝毫慌乱,他迅速传令,加强了对浮桥的防卫,同时命令防御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李双喜的进攻分成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从附近强征的民夫壮妇,战斗打响后,让他们抱着沙袋去填平壕沟,清理拒马,捡拾地上的铁蒺藜,同时也吸引火力,做活靶子。

第二梯队是拿着长牌和藤牌的刀盾手,藤牌和长牌可以有效抵挡敌方的弓箭火铳,为后续部队赢得近战的机会。

第三梯队是身强力壮,身披重甲的精锐,他们手拿长刀或金瓜铁锤,是近战肉搏的主力。

第四梯队是重甲骑兵,前面的士兵扫清一切障碍之后,他们将进行集团冲锋,以最快的速度杀入敌阵,碾压对手。

李双喜的兵力不足,他没有打持久战的想法,而是决定一次性投入所有力量,争取一举成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