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科技平权不仅发生在现代,也曾发生在北宋的汴京。
历经八九个月的努力,在沈毅的主导下,北宋的造纸技术被向前推动了小小一步。
但在这个科技盛世,活字印刷、水运仪象台、火药、指南针、钢铁冶炼技术、石油应用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等等黑科技相继被研究出来。
对比之下,他做出的这点微弱贡献,根本算不得什么。
但当汴京的读书人,拿起由他改良的纸书,诵读经文,之乎者也时。
在某一时刻,他们抬头,像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一样,回望过去。
从甲骨文、简书、帛书,到现在的纸书。
从士大夫、贵族专属,再到现在被他们捧在手中诵读学习的纸书。
纸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步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面对这样一种日新月异科技变化,他们或许也会发出一声“真是不可思议”的感慨。
从这一点上来说,宋朝人是幸福的。
北宋,虽然在军事上显得相对弱势,但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等领域,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其时代的科技旋风搜刮之下,沈毅站在汴河边,望着这繁忙又热闹的东京城,感受着科技在这个时代欣欣向荣的发展。
同样也有着生活在大时代的惊叹。
也会听到属于这个时代浪潮般的拍岸声。
谢韵下达量产的指令后,谢家二房在汴京的所有的工坊,都风风火火的运转起来。
首先是便桥这边,工坊里,工匠们将准备数月的纸浆,倒入水槽中,与各种试剂配比,搅拌混合。
此时,十来个人围在纸槽边,用细竹捞浆,来回忙碌。
这一步骤,非常考验工匠对于纸张厚度的拿捏。
但在沈毅不断总结下,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动作流程。
即便是一名没有经验的小工,经过系统培训,也能在短时间上手。
接下来,工匠们会将捞过的竹帘,一层层倒铺在木板上,压去过多的水分。
随即,烘干,成形。
深夜,望着这一张张纸片生产出来,被运送至各处印坊。
谢韵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历经近九个月的研发,大功终于告成。
然而,她还没高兴多久,西善桥那边又出事了。
“东家、先生,来了。”
当谢韵抵达西善桥时,刘管事连忙上前迎接。
“现在情况怎么样了?”谢韵问道。
“唉……还是不肯复工。”
刘管事一声叹息。
一段时间以来,在谢家大房和三房相互挖人,恶意抬价下,导致谢家工坊里的老师傅,工钱涨了很多。
但二房这边一直没有怎么涨,于是闹起了罢工。
为了不耽误量产,谢韵和沈毅又不得不连夜过来,解决问题。
最终,在沈毅的建议下,谢韵与这群罢工的代表,进行了单独的面谈。
“东家,我们也是谢家的老伙计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听说大房和二房那边师傅工钱都翻了一倍,我们这工钱嘛,也该涨涨了吧?“
“严师傅,前日才将你们工钱涨到每月三贯,不低了啊。你也知道,二房现在困难,资金紧张,你看涨工钱的事能不能往后缓缓……”
“东家,话不能这么说吧。你也知道我的手艺,只要出了你们二房的门,指不定多少人等着请我呢。“
眼下不能停产,谢韵急于复工,妥协道:
“要不这样,严师傅,你看,每日我再给你们涨5文可行?“
“5文?太少了吧。“
谢韵见严师傅不满意,又继续道:
“不少了……严师傅。只要你能劝其它师傅都留下来,我每日单独再多给你10文!”
“拢共才15文?”
“怎么,严师傅还不满意?”
“东家,你别怪我没良心,实在是家里日子没法过了,要不东家,涨到30文,你看如何?”
“30文?”
谢韵心中不满,她平时待严师傅不薄。
没想到严师傅,关键时刻,闹这一出,令她有些恼怒。
严师傅见谢韵不同意,他其实也没多想离开二房,于是退了一步,
“那这么办。东家,你看涨20文如何?”
“算了。就30文吧。别因这10文钱,弄得大家心里不痛快。”
谢韵摆了摆手,显示出大度。
“东家爽快。”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