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晨曦初现,薄雾笼罩着四川的青城山。山脚下,张献忠的起义军已经整装待发,士气高昂。张献忠身披铁甲,手持长剑,站在队伍的最前方,目光如炬,锐不可挡。他高声下达进攻命令:“兄弟们,今日我们要拿下青城山,为百姓除害!”

随着号角声响起,起义军如潮水般涌向山脚。青城山地势险要,山道狭窄,易守难攻。守军早已在山顶布下了层层防线,箭矢如雨,滚石如雷,给起义军造成了不小的阻碍。然而,张献忠的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他们迅速分散,利用地形掩护,逐步推进。

张献忠亲自带领一支精锐小队,沿着一条隐秘的小径攀登山腰。这条小径极为狭窄,仅容一人通行,两侧是悬崖峭壁。张献忠身先士卒,一手攀岩,一手持剑,动作敏捷,毫不畏惧。他的部下紧随其后,尽管道路艰险,但无人退缩。

到达半山腰时,张献忠发现了一处守军的哨岗。他示意部下隐蔽,自己悄悄接近哨岗。守军士兵正聚在一起取暖,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张献忠猛地跃出,一剑刺穿了一个士兵的胸膛,随后挥剑连斩数人。其他士兵惊慌失措,纷纷四散奔逃。张献忠迅速控制了哨岗,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

与此同时,山下的起义军也在奋力攻城。他们利用盾牌抵挡箭矢,用云梯攀爬城墙。守军的抵抗异常激烈,但起义军的士气更胜一筹。在张献忠的指挥下,起义军逐渐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攻入了山腰的要塞。

山腰的战斗异常惨烈,双方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张献忠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英勇激励了所有士兵。起义军越战越勇,最终突破了山腰的防线,直逼山顶。

守军见状,急忙调集兵力,企图在山顶的最后一道防线上阻止起义军。然而,张献忠的军队已经士气如虹,势不可挡。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终于攻克了山顶的堡垒,守军溃不成军,纷纷投降或逃散。

张献忠站在山顶,俯瞰着青城山的全貌,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下令保护山上的古刹和庙宇,严禁士兵扰民。青城山的百姓见状,纷纷感激涕零,称颂张献忠的仁义。

张献忠的军队在青城山的胜利,不仅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提升了士气。

---

张献忠正坐在营帐中,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他刚刚又打了一场胜仗,手下的将领们纷纷前来祝贺,称颂他为各路农民军的大哥大。张献忠心中暗自盘算,再过不久,他就能统帅更多的军队,成为真正的领袖。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营帐中的欢庆气氛。一个斥候冲了进来,气喘吁吁地报告:“大将军,不好了!李自成已经在五天前攻克了洛阳!”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了张献忠的心头。他顿时愣住了,手中的酒杯也险些掉落。张献忠难以置信地问道:“你说什么?李自成攻克了洛阳?这怎么可能?”

斥候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是的,大将军。据探子回报,李自成的军队在五天前攻破了洛阳的城门,城内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张献忠皱起了眉头,他回想起几个月前的情景。那时,李自成的兵力不足一千,几乎沦为了寻常马贼,四处流窜,毫无威胁。然而,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李自成就能攻克如此重要的城市,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李自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张献忠自言自语道,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甘。他下令召集所有将领,商讨对策。

营帐内,将领们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认为李自成可能得到了外部势力的支持,有人猜测李自成的军队士气高涨,战斗力极强。但张献忠心中却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李自成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实力,赢得民心,最终攻克洛阳的?

为了弄清真相,张献忠决定派出密探前往洛阳,收集情报。几天后,密探带回了详细的报告。原来,李自成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

听完密探的报告,张献忠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李自成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张献忠虽然感到不甘,但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决定吸取李自成的经验,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争取在未来的战斗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李自成,你的确是个劲敌。”张献忠喃喃自语道,“但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我张献忠绝不会轻易认输!”

---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