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和文家的一场辩论,出乎意料也情理之中,以朗诵《采薇》的诗歌会开始。

因为莱州士子是出了名的爱议政,不仅是在诗歌会,在节日,在乡校郡校,在道路上,在任何场景都能搭到政事。

在君主还是共和的制度上,高阳无所谓,但莱州士子认为共和更好。

双方同意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没什么关系。

所以就延伸到为政者的要素上。

莱州士子认为知识和才能是为政者的必要条件,出家看自愿。

但是高阳等五人,认为出家是为政者的必要条件,知识和才能反而是次要的。

于是高阳继续问道:“这世上圣贤,能人,庸人,三者谁多?”

莱州士子回道:“当然是庸人多。”

高阳道:“既然是庸人多,那为什么总想着要制定能选出能人的规制,而不是制定能管住庸人的规则?”

莱州士子反驳道:“只有能人才能带领国家的繁荣和谐。”

高阳道:“可是大多数时候,都是这些庸人在管理国家啊。

我说的庸人是能识字,但是胸无大志,又无能力上位,每天浑浑噩噩的渡日,但是又能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不会败坏国家,打败仗。

或者将这种人叫中人更恰当。

这样的人才是多数啊。

我认为只要制定好合适的规制,让这些人循规蹈矩的把国家维持住就行了。

而我观察你们总想着要能人,要圣贤,这是不对的。”

一位老者反驳道:“可是你认为为政者应该出家,要求不也比要求圣贤能人的要求高!”

一位老者道:“虽然中人能将国家维持住,但是在重要时候,还是要能人。

一万个中人也抵不过个七政那样的能人,也无法让兰国像现在这样兴盛,甚至能不能在素国的侵略下延续下来都是问题。”

高阳道:“七政有再好的办法,也要大量的中人去执行啊。”

因为说服不了对方,双方的讨论止于中人能人之辩。

普郡4月进入雨季,外郡的士子在月底就离开了。

到年中前,高阳五人就住在卫光家中,讨论伦理,政治,昊天,军事等多方面的事物。

雨季后,卫光带着五人坐马车前往北方,到达素郡。

素郡与春廊郡接壤,面积在北端十郡居首位,有着大片的平原被开垦成良田,也有甘蔗,棕油庄园。

五人在莱州道的一处驿站歇脚,卫光好奇问道:“我居莱州,未曾出海,但人所公认,天下人口,以震州恒河诸国为首,益州天府次之,交州莱州第三,豫州山东诸国第四。

几位从恒河而来,观我兰国素郡与恒河诸国差异大吗?”

高阳赞叹道:“村舍俨然,人烟密集,比之恒河诸国不逞多让,只是总体上还要差一些。”

接着感慨道:“不过震州动荡四起,无处不战,无处不乱,远不如莱州安定。”

在李旦的要求下,六人轻装简行,没带护卫,从旁边的小道,进入一个村庄观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