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学生就是赫赫有名的韩非和李斯。这两个学生都是聪明颖悟的学霸,在听荀子讲课时领会力极强,能独立思考。荀子讲的“性恶论”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深以为然。但深以为然之后,他们就开始抛弃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荀子的学说做了片面的发挥,认为对付人性本恶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法治。靠法律,靠刑法。其实他们本就是法家信徒,荀子的性恶论只是给了他们完成自己理论架构的最后一块空心砖。说起来,荀子跟法家就是有缘。他曾经到过秦国,对秦国的治理很是激赏,认为秦国是“治之至也”。这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从记载看,孔子和孟子虽然周游列国,但从来都没到过秦国。有了荀老师的这样一点赞,他的两位门徒也先后来到了秦国。先是李斯,做了宰相。后来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这两位学生虽然有名,却又为“人性本恶”做了最生动的注脚。史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有了这样两个臭名昭著的学生李斯的卑鄙和韩非子的法家主张使他们名声都很差和被他点赞的秦这个臭名昭著的王朝,人们恨屋及乌,荀子的声誉自然大受影响。加之性恶论虽然能够自圆其说,但确实有点赤裸裸,让人不愿意提起和承认三字经里不是依然在说“人之初,性本善”吗?所以,荀子的不受待见是可以想见的。其实荀子的性恶论是把人的自然欲望与社会性的“恶”混为一谈,也是站不住脚的。虽然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但是赤裸裸的并不都是真理。于是乎,荀子这部书也就有了一千年无人注解的悲惨命运。它被打入冷宫,雪藏了。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展示了人类的豪情壮志,一直作为正能量鼓舞着人们。荀子说了很多难能可贵的真话,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比如,对于人们的求雨行为,他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求不求都会下雨,下雨不下雨跟求雨的行为没有半毛钱关系。这话很真,但在他所处的时代难免自上而下得罪很多人。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总而言之,荀子的性恶论使他被牢牢记住,但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使中国人遭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残酷对待秦的暴政。后来的王朝虽然都是按照荀子划定的路线来治理国家,却又不约而同地羞于承认毕竟,荀子把话说得太直白了。

荀子这部经典光景惨淡,但也不是零注评。到了唐代,荀子已经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成了断简残编,这时候有一个杨倞,他把失散的内容收集起来,又为它调整了内容次序,然后为它做了详细的注解。杨倞的行为空前绝后,这个人值得学界永远记住。此后又一千年,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是金子总会发光。荀子散发着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光辉,闪耀着思想者的光芒,读之者皆获益良多,是一部很好的书,越来越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时隔两千年,荀子终于迎来了咸鱼翻身的时刻。

正所谓:人定胜天。荀子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古书界的淡定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