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文艺春秋》发售当天上午安静祥和是因为读者和媒体都还没来得及看《雪沼》的内容的话。
那么在这之后的下午则陷入了一种吊诡的状况,一方面是部分看完《雪沼》的读者激动地在各个平台上不断发表自己的阅读评价。
“所有故事都在这里发生。老旧的保龄球馆、烹饪教室,小小的唱片行和纸盒工厂,老旧的物件和对旧东西充满依恋之情的人们,都在这座清寂的小山城里。
我仿佛与他们一起生活在这座名为“雪沼”的小城。我推荐所有没看过《雪沼》都去看看,我仿佛回到了第一次看川端康成小说的那种感觉,如此洁净的美!
这是真正的日式审美,多少年了,我一直在期待的就是这样的小说!”
“太美了!非常传统的日式情趣审美!“真”“寂”美学的继承者出现了!”
一般而言日本的传统文学主要分为“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传统审美,而在一些读者们看来林野的《雪沼》正是继承了日本文学的“真”“寂”这样风格的作品。
而与读者热烈反馈鲜明对比的是整个文学圈以及媒体的沉默,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杂志,哪怕是线上新媒体,站出来对林野新作《雪沼》的作出评价。
既没有赞赏,也没有批评。
所有的媒体,哪怕是《文艺春秋》都选择性的采取了忽视。甚至包括之前那些最早在推特上为林野《熊的铺路石》站台的作家们,这次也销声匿迹。
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还是《雪沼》给他们的震撼太大了。
之前不管是杂志媒体,还是部分作者出来说《熊的铺路石》里具有传统的日式审美,林野的文字是“新感觉派”的传承者,本质其实都是和宫本辉抱有类似的想法。
只是把林野当做刺激日本文坛的工具,既不是真心希望他能带领日本纯文学走向更高处,也不认为他真的能做到完全写出日式传统美学的作品。
毕竟再怎么说《熊的铺路石》的核心写的是移民问题,这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学所关注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私小说”以及“私小说”中体现的核心才是日本文学中最为关注的,哪怕到如今,日本文学界每年出版的大部分作品,其内核,几乎都是作为“私人”的体验。
正如之前所说,日本文学很少有宏大的叙事,反映历史千年巨变、天翻地覆变换大王旗这种题材不多,大多讲是小的生活琐事。
通过这种小的细节去切入生活,介入人生。
作者通过小的事情来反省生活,反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与其说这是日本纯文学的一大特色,不如说这就是“私小说”的特色。
林野《熊的铺路石》中体现那种宏观视野,早就被日本媒体以及相关作家注意到,所以他们可以无负担的把林野作为日本文坛新生代的鲶鱼。
巨鳄也好,鲶鱼也好,都是认为林野不会是掀翻棋盘的存在,他一个外国人,懂什么“日式私小说”对吧,用他来刺激刺激年轻人再合适不过了。
本来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直到林野拿出《雪沼》。
《雪沼》的内核,是彻彻底底的“私小说”内核,乡村老人的情感伤痕,个人的体验,细腻的情节。
完全继承了日本“私小说”和“真”“寂”小说的悠久传统。
《雪沼》抓住人性某些飞逝的情绪,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去体味人生的醍醐味。
林野将小说写得那么随性和真实,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反转再反转,没有离奇曲折和恐怖血腥的故事,真实还原日本人的生活本身。
这不是“根脉文化”的继承者,谁是?
“新感觉派”的寂美文字配上“私小说”的内核,你说他不是?
这下子不管是前几日推波助澜的媒体,还是既有公心也有私心的作者,一同坐蜡。
面对《雪沼》这样的作品,你批评吧,显得你审美水平有问题,哪怕是批评它不如林野的前作《熊的铺路石》,都会让人生疑你的文论水平。
而赞赏的话,该说什么呢,说什么都不合适,说什么都容易被解读为认同之前吹捧时林野所说的那个“日本新生代领袖的可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